Friday, January 2, 2015

感谢青春有你


2000年,我9岁,家里刚装astro,一个台湾的音乐节目,以“从来没有一个22岁的女生像她这样唱歌”的宣传词介绍她。电视荧幕出现的,是草丛和废弃的工厂交替的画面,她边弹钢琴边唱着"天黑黑"。

同样2000年年尾,同样利落的短发,她唱着“我要的幸福”。那时的我很笨,把“怎样的速度”听成“怎样的速五度”。那个时候,音乐老师教我们吹口琴,自我感觉很良好的我还以为自己无师自通学会用口琴吹出“开始懂了”的前奏。(其实那是噪音)

2001年,10岁的我,像她唱的风筝,不想被捆绑,想往天空飞翔。那时,为了买她的专辑,家里掀起了小革命。那时我才知道,原来我有偶像,而且已经到了执着痴狂的地步。

2002年,我11岁,英文不好,我看着歌词本,唱着”Hey Jude",那时的我不知道这首歌的原唱是如何影响全世界的,我只知道她影响着我,每天都要循环播放她的歌,看节目看到她会特别开心。

同样2002年,“我不爱”读书,“我不爱”做功课。我喜欢看电视节目,我也喜欢和弟弟玩耍,但我最喜欢的就是一遍又一遍地听着她的歌,甚至还偷偷带着discman去补习,然后和朋友炫耀她多么厉害。

2003年,我12岁,我得出了一个逻辑:她差不多每半年都会发一张新专辑。所以距离"leave"发行的大约半年后她发行了“未完成”专辑。我喜欢”我不难过“,mv里毛毛虫和蒲公英的故事我都能背下,然后说给朋友听。

同样2003年,她发行了“the moment"。报纸上说她要休息,她要离开一年,我那所谓的“逻辑”也就不成立了。The Moment演唱会,她哭着唱天黑黑,我的心也碎了。不是因为她离开而难过,而是感受到她真的很累了。

2004年,我上了中学,我在叛逆的粗口和逃学下等着她。她没有食言,”我的爱“回来了。她确实把更好的她带给了我们。

2005年,我14岁,她唱着"完美的一天",我也在她的歌里过着许多完美的一天。

2006年,“雨天”很伤感,但其实15岁的我在那一年过得很开心。"My story Your Song"是一张精选集,那时想说反正里面的歌都听过就不打算买它,省钱。但最后它还是出现在房间的CD架子上,和其他专辑排在一起。

2007年,她以一年一张的速度发行了“逆光”。16岁的我才开始明白她歌里所要传达的意思。

2008年,我以为我会听着她的新歌毕业。但没有。等了好多年都没有。我也没有真的在等,我开始着迷于其他的歌手,我听了很多很多的歌。但没有一个像她那样,会让我在突然的一个夜里,戴着耳机,什么都不做,静静的沉浸在她的音乐中。

2011年,我20岁,大学一年级,我以为她不再让我着迷,执着。但当我在一个也一样爱着她的朋友手中接过了这张孕育了4年的专辑时,我笑着摸专辑的温度告诉我原来她从来没离开过。

那一年,她结婚,再之后的那一年她生了小孩。这个影响着我的她过着她幸福的生活。我替她感到开心,但也害怕半退出演艺圈的她会真的就告别演艺圈。


2014年,我23岁,大学四年级,我在实习的几天前,在教室外面带着耳机听“克卜勒”首播。脑里浮现的就是“对,就是这把熟悉的声音”。

同样2014年,我第一次亲眼见到她,第一次拿到她的亲笔签名,第一次在现场听她唱歌,第一次握到她的手,第一次跟她说我对她的崇拜,然后她“wah"的一声。套用朋友的话“凌晨2点多回到怡保,早上6点赶去学校实习的忙碌压力之际”,再累也值得。



2014年12月20号,克卜勒演唱会,我在vvip的位置,仰望着台上的她散发着光芒。“天黑黑,欲下雨”,那一句唤回了在电视机前面的9岁小女孩。“感谢青春有你”,这六个字让她在台上感动得哭了,我的眼泪也在打转,她不知道我尚好的青春都因为有她的陪伴。“遇见”的前奏一下,我又湿了眼眶,关于她的回忆在脑里播放着,我看见了那个在失落的夜里从她歌声中找回安慰和力量的我。Encho是“我要的幸福”,我又开始有了哽咽的感觉,不是因为演唱会结束,是因为她真的找到了并过着她要的幸福,她不跟着世俗的方向,她跟着她自己的幸福走,她自由,自然,自己,所以有那么一大票的人在经历了时间的高低起伏后依然跟随她。

也许你们会觉得很夸张,但她真的给了我很多很多,我也说不上是多少,因为我们都无法衡量一个人带给一个人多少的东西、成长、回忆、能量、希望。

她是我仰望了14年的克卜勒,而且这份执着的爱还会持续很多很多的14年。

她是一种精神,她是一种爱。她是孙燕姿。